范蠡经济思想来源之三——实践探索
 

范蠡经济思想来源之三——实践探索  

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于金献

 

内容提要:范蠡经济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历久弥新,其来源主要有故里基因、汇集百家、实践探索三个方面。本人就故里基因、汇集百家做过探讨,现就实践探索做三个方面的浅析。一是宛城初识,二是兴越大计,三是三致千金。成就了他兴越灭吴、辞官经商、三散千金的壮举,及留名青史的伟业。

 

202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委员、中国先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员宋镇豪带领中国先秦学会10位专家,和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在南阳市宛城区共同举办“中国·南阳宛城范蠡文化学术座谈会”。期间,南阳市宛城区领导陪同专家齐聚宛城,与范蠡村群众一道参加了正在举行的“范蠡出宛2536年纪念”,拜谒了商圣范蠡像,先后到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范蠡祠堂、界中范蠡西施合葬墓等地进行调研,并在宛城区举行了中国·南阳宛城范蠡文化座谈会。会议达成三点共识:一、范蠡故里在宛城,历史上早有定论,没有争议;二、宛城作为范蠡故里,文化元素集中,史料丰富;三、要高度重视范蠡文化研究。要特别重视范蠡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当代的经济建设服务。这充分说明,范蠡的经济思想及其成功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历久弥新,现就对其实践探索从三个方面浅析如下。

一、 宛城初识

公元前534年,范蠡在楚国申邑三户里出生,这是坐落在县宛城南几十里处的一个农村小集镇,傍淯水码头后靠沃野千里。一条南北洛襄古道沿淯水曲折蜿蜒通向南方。那时,河上无桥,船北马交易的货物,在此集散,促成了宛城经济的繁荣。这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商业繁荣,农耕发达,是南北交通,东西来来往之孔道,兵家必争之咽喉,是周宣王申伯的分封地,奠定秦朝统一的名相百里奚的故里。申国约于楚文王六年,即公元前687年-684年被楚灭国置县。有学者研究认为:百里奚的后人一定是有学问的人,范蠡居住的三户里与百里奚岗只有四十多里,范蠡年少时启蒙一定从这里开始,所以楚平王年间,新上任的宛令文种,在很短时间里就知道了离城不远的三户里有个行为怪异,人称疯子的范蠡。文种结识范蠡《吴越春秋》、《会稽典录》有详细的记载。范蠡、文种两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不得志者,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惆怅负俗,佯狂志的范蠡纵论天下,他对时局的透彻分析,对在楚国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对南方吴越之地将会称雄称霸的见解,如警钟沉雷,使文种顿开茅塞,这应是后人称之为古宛大地第一次“三顾茅庐”和“草庐对”。后来二人成为密友。这大约是公元前516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突然死去,朝臣们没有景王立庶长子熙朝为太子的旨意办事,而改立了太子熙猛为悼王,才有了王子朝奔楚之事。王子朝带领四大家族万余人携带周室皇家典籍到西鄂(今南阳市北石桥)时,恰逢楚平王新丧,楚国混乱之时,一行人滞溜于此11年。2018年5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围绕王子朝奔楚事件在南阳召开会议,来自全国学者、专家60余人经研讨达成共识:1、2000余年的世称“王子朝之乱”应纠正为“单穆公、刘蚠之死”。2、王子朝家族墓葬群可能在鸭江工业区一带。3、东周典籍入楚,老子隐居南阳,山海经篡地应该深入研究,南阳历史名人鬼谷子、范蠡应为“征藏史”老子的学生。这年范蠡约17岁,初遇文种,三户里与西鄂仅百里之遥,设法求见老子拜师在情理之中,按照范蠡的志向与聪明,得高人为师,一定会昼夜苦读,如饥似渴。丰富的周朝典籍,老子的悉心教导。随老子一同来的计然的耳提面命,使范蠡几年间就成了学之士。这时的范蠡应和文种一起探讨消化,对社会现状、民间疾苦广泛调查研究,甚至是亲自耕作、养殖、经营。至今,南阳宛城一带关于范蠡丰富的民间传说,还有他养鱼、捕鱼的故事。说在河道捕鱼,用高粱杆结成的泊,堵在围堰的流水口,7月时捕上水的鱼,8月捕下水的鱼,这种七上八下的捕鱼方法就是范蠡发明的。范蠡留给后人的“养鱼经”就是他探索实践的经验大成。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印证、丰富、发展的过程。约与公元前510前后经过文种的精心策划,辞别老师,出宛闯天下。

二、 兴越大计

公元前490年,吴王夫差为报槜李(金浙江嘉兴西南)之战杀父之仇,准备对越国发动战争。越王勾践却要先发制人,出兵攻吴。此时范蠡与文种刚跻身越国政界,还人微言轻,但仍然劝谏勾践。他认为:“阴谋逆德,好用凶器”,“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语下》)。即是说阴谋做不道德的事,喜欢使用不吉祥的兵器,是上天不允许对自己不利的。但勾践一意孤行,最终败于吴军,困于会稽。在越王生死关头,范蠡力主“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并自愿随勾践入吴为奴。在范蠡的劝导策划下,勾践君臣在吴“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终于被释回国。在20年兴国过程中,他协助越王制定了经济兴国,富民强兵,守时待机的总战略。这时的勾践已经对范蠡非常赏识、佩服、依靠。他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好好谋划吧!范蠡的经济思想实践(见《国语·越绝书》)主要如下: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范蠡认为“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王者,然后可以图之也”。(《越绝书》)。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长时间不要农民缴粮,对开荒种地者给予奖励。同时勾践夫妻也亲自到田间耕作。优惠的政策,加上使用先进的“火耕而水耨(《史记·货殖列传》)”技术,也就是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蓬蒿,被火烧过草木灰作肥,庄稼长出后,野草也丛生,在苗大草小时,用水灌之,则草死苗长的办法,来提高产量。越国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二、六丰歉规律”。认为“6年一收,6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这在2000多年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为促进农业生产避免灾年减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越国开沟筑堤,开荒成田,广种五谷成风。二是设法繁荣商业。《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10余位杰出商人的生平事迹,范蠡是第一位,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居然用400余字记载了范蠡的商业才能、业绩。范蠡的商业实践,探索首先从兴越开始。他先是放开国门与各国通商。他认为“越国善蚕桑,齐国耕锄,秦国善冶炼,越国善土木。”设法以他国之长,补越国之短。其次是开创官民共商的大好局面。建立起了各种养殖基地,山地建鸡山,犬山、豚山、马山、鹿山,水边建渔场,滩途建采珠场,森林建伐木场,因地制宜建了铸铜场、采矿场、兵器等。其三“平调物价”。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殖列传》》)。意思是说,“谷价太低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就不愿努力生产,从而影响农产品供应;而谷价太高,又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困难。粮价每斗高不超过八十钱,低不少于三十钱,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并平价调整其他物价,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道”。正是范蠡这种国家应当管理谷物的价格主张,才使越国的经济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我国最早的平调物价思想的创立,也是目前我们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政策的前身。前秦的王嘉在其《拾遗记》评价说:“范蠡相越,日致千金。家僮闲算术者万人,收四海难得之货,盈积于越都,以为器。铜铁之类,积如山之阜,或藏之井堑,谓之‘宝井’,奇容丽色,滥于闺房;谓之‘游宫’。历古以来,未有之也” 。可见越国之富有,民富国强,二十年越国崛起,为灭吴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才有了三战灭吴的奇迹。范蠡助越灭吴,统帅大军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有滕川南)与诸国会盟,周元王称践为“伯”,承认践在诸侯中的领袖地位,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被封为上将军。正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突然,与私属乘船舟于五湖之间。

三、 三致千金

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载“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后世,万世不忘。 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范蠡辞官去了齐国。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带领儿子和门徒们在齐国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由于勤苦辛劳眼光独到,经营有方,时间不长,财产就达到了几千万。范蠡惊人的劳动实践,出奇经商能力,不仅发了家,致了富,还在齐国四处传播,“齐人闻其贤,以为相。”①范蠡毅然回归相印,分散了家财,送给好友与乡邻,去到陶地(今山东定陶)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他带领家人先后养过鱼,饲养过五畜、开过布衣店、绸缎庄、杂货店,贩卖过粮食、马匹。他的养鱼场、牧场、商场,如同他当年的战场,他都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几年后,他的养殖业,商业不仅统治陶地的市场,还波及到齐、曹、宋、卫等国。陶朱公成为了无人能比的首富,声名运播天下诸侯。范蠡常把金钱分给乡邻,救济过往穷人。“十九年间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②这种散财举动,可能初时会遭到家人的反对,别人的不解。但千金散尽还复来。随着三致三散千金,人们明白并佩服了范蠡的用心,和他一起努力挣钱,大搞慈善。

     范蠡通过治国治家的实践,发现了市场营销规律。一是揭示了“时用”原理。“时用而知物”,“与时逐”,就是说抓住时机,备好适用的商品,必然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揭示了“积蓄之理”。强调物资要完好,质量应上乘。不要积存容易腐败变质的货物,同时不要货物的积压而占用资金。三是提出了商品“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辩证,主张当商品价格涨到一定程度,商家“粪土”一样抛售,当价格跌到最低时,商家要像“珠玉”一样购进。加上他能“择人而任时”,就是说他善于任用杰出的人才协助自己。虽然在经商过程中只“逐什一”,薄利多销,但市场行情尽在掌控之中,才使他进入到了营销的最高境界,成为了商家鼻祖,人间财神。定陶一带至今还流传一首民谣:“红兰寺,朱漆门,堂上坐着大财神。大财神,出风尘,三聚三散累千金。累千金,富贵身,手里捧个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