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郦道元已经证清了范蠡故里的具体位置
夏廷献

 随着范蠡研究的深人,范蠡故里到底在哪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权威的《辞海》(1990年版)介绍范蠡时,是这样说的: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这就是说,范蠡为“南阳人”,已是定论。
但是南阳是一个大地方(至今辖13个县、市、区),范蠡故里在南阳的哪一个区域、哪一个具体村落,研究范蠡的学者们有歧见。
       不怪学者们有歧见,只怪历史典籍记载不具体。
      记载范蠡经历的《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就有“宛橐”人,“楚宛五户之墟”人,“楚宛三户人”“宛三户之里”人、“宛三公城”人等几种说法。学者们根据这些说法写文章,自然都“各说各理”。但一个人,哪怕这个人很伟大,故里也只能是一个,这是常识。范蠡虽然被文种认为有“神机”,但肯定没有分身术。他的故里肯定是一个,不会有两个。
      既然《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这些史书说得都不具体,或者说得不能成为共识,那就找一种本能说清具体地点的书。这本书必须有权威性,有歧见的各方都认可。
      这本书是有的。这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年)撰写的享誉世界的地理学界的巨著《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官御史中丞, 执法严峻。好学博览,文笔深峭,以“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闻名于世。也就是说,郦道元是一个很注重脚踏实地调查研究的学者。
     郦道元在《水经注·淯水》中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按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濆,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郦道元的脚步在淯水(今称白河)上下停留过,查过典籍,寻访过当地的有识之士,对“南阳宛县”淯水河畔的地理情况和历史人物活动记载得相当清楚。这段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郦道元专为澄清范蠡故里到底在哪里而写的。
     让我们对这段文字,从以下九个方面略加阐述和分析。
     一、方向和距离
  “宛城南三十里”,从方向和距离上界定了“三公城”和“范蠡祠”的具体位置。方向是“南”,不是西或东,更不是北。距离宛城三十里”,不是一百里,也不是二百里,更不是三百里。方向和距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范蠡故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研究的结果偏了“南”方,超出了“三十里”的距离,那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二、“三公”指的是谁
      “三公”指谁?学者们有争议。一说是范蠡:一说指邓禹等三人。
     让我们看原文。"……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意思是有一个小城延续叫下来名曰“三公城”是为三公置(设立)的。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早就建有个叫“三公城”的小城--在邓禹归乡宴请宾客之前就有了。这就排除了三公城是为邓禹等三人所建的说法。需要指出的是,邓禹是新野南边人,要建城,只能在新野建不可能在“宛城南三十里”属于宛管辖的地面上建。邓禹帮助刘秀打江山,功劳虽然很大,职位也很高,被封高密侯,但还没有达到集“三公”大权于一身的程度。他自己或后人不会,也不敢僭越建三公城。
    在这块地方上出生达到集“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只有曾任越国国相的范蠡。联系到下面说到的“城侧有范蠡祠”,这个三公城,显然是为了纪念范蠡而修建。虽然“城甚卑小”,但毕竟是座城。作为纪念性建筑,以“三公”称之,已经表达了当地人对范蠡的崇敬。当然,也显示出了当地人的自豪感。
      三、邓禹在此干过啥
     有学者说,邓禹在此修了范蠡祠。
     是不是这样?看原文:“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说的是邓禹衣锦还乡时,曾经在此处(三公城)设宴请过好友或是被好友宴请,并没有干过别的什么事。从“归乡饯离”四字看,邓禹在从洛阳回新野时,宛城的好友在三公城“饯离”--设酒食送行的可能性更大。也许二者都有。不管是邓禹请客,还是好友请客,总之是在此“饯离”--饭饱酒足之后离开罢了,也许有诗歌唱和,但绝没有修范蠡祠的举动。
   邓禹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病逝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以此推算,邓禹起码是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世时间家路过的三公城。也就是说,三公城在东汉初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至于是否是西汉时代所建,还是更早,难以考证。但不管是哪个朝代所建,这块地方建有纪念范蠡的三公城是确凿的事实。从邓禹或他的好友在此摆筵席看,当时三公城还完好无损。
   三公城何时成为废墟,没有查到有关资料。三公城为何成为废墟?恐怕与汉代之后轻商的儒学兴起和历代统治者尊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有关。范蠡看到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辞职不干了,自然会遭到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嫉恨。统治者的思想,就是主导社会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氛围中,三公城是不会得到拨款维修的。它的垮塌是肯定的。

四、范蠡祠是谁建的
    郦道元说,“城侧有范蠡祠”。侧者,旁边也。就是说在三公城的旁边建有范蠡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范蠡祠”,自然是供奉范蠡的,这是一点疑问都没有,也是难以否定的。
    但郦道元没有说范蠡祠是谁建的。这给有的学者提供了“说”的空间。有学者就认为郦道元看到的范蠡祠是邓禹等人所建。
    其实谁建的--范氏后人、同乡百姓、宛城或南阳官府,或是共同建的,在探讨范蠡故里问题上,无关宏旨。关键是“城侧有范蠡祠”--以范蠡命名供奉着范蠡的祠堂,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这本来是不应引起歧见的。                              
   我们说,即便“邓禹修范蠡祠”的说法成立,那么邓禹建范蠡祠的举动,恰恰说明了此处就是范蠡故里。

五、“故宅”的含义是什么
    对范蠡故里在哪儿有不同看法,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蠡,宛人祠,即故宅也”的理解不同。郦道元在这句话中,明白无误地说,范蠡是宛人,范蠡祠,即范蠡的“故宅”。应该说已经把范蠡故里在哪里,说得十分清楚了,词句也相当明白,并不难懂。
但有学者把“祠,即故宅也”解释成“祠堂故址,是祠的故宅,非居住地故址”。意思是这里不是范蠡故宅,“是祠的故宅”。
   “故宅”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辞海》上有“故土”、“故乡”、“故里”、“故家”等条目,没有“故宅”。但“故”的释义之一是“从前,本来”。“宅”的释义:(1)住家的房屋;(2)居住的地方;(3)开辟为居住之处,居住;(4)葬地,墓穴;(5)任职,居官;(6)顺,安定;(7)存,保持。因此可以认为“故宅”是本来居住的所在--地方、场所、房屋。
     这就是说,范蠡祠就是范家从前--本来居住的地方。既然“故宅”在此,此地称作范蠡的故土、故乡、故里,都是可以的。
     需要指出的是,“宅”是人居住的地方,不是“祠”的地方。“是祠的故宅”说法似乎不通。就算“通”,但祠的前面是“范蠡”二字,绕来绕去,还是“范蠡祠”--祠,即故宅也。

   六、大将军司马范曾立碑的举动证明了什么
   郦道元说,“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这很清楚地说了范氏后人范曾在范蠡祠祭拜过范蠡。
      可以推断,大将军司马范曾“至此祠”后,想到先祖范蠡的历史功勋,感慨万千,决定撰文“立碑”记之。立碑勒文,不是一两天以完成的。这就是说,范曾尽管戎马倥偬,但还是决定在先的祠堂这里耽误三五天,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由此可以看出,范曾这位范氏后人对先祖范蠡顶礼膜拜,同时也认可此地就是范蠡故里。  从范氏得姓及迁徙的资料得知,南阳是范氏“郡望”之一,范曾在范蠡祠给范蠡立碑勒文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郦道元说“文勒可寻”,说明郦道元见过碑文或者说碑文还可以查到--西晋时代文献里还保存着。尽管我们现在难以查到范曾撰写的祭文,但范曾在范蠡祠立碑祭祖的举动已经说明了范蠡故里在哪里的问题。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当时南阳黄巾起义军的势力很大。可以肯定的是,大将军司马范曾“至此祠”立碑勒文祭拜范蠡时间,就在这一年。也就是说,公元184年--离现在1800多年前,范蠡祠就已经存在了。1800多年前范蠡祠就已经存在了,范蠡故里在哪儿,还不清楚吗?
     据有关资料介绍,范蠡故里问题在清末之前是清楚的,就是范曾立碑的地方--范蠡祠所在的古称“三户里”今称“三十里屯”。清末之后,非学术因素起了作用,才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把历史上已经定论的事情搞复杂了。

 七、夏侯湛是个什么人
      郦道元说,“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
    顺着上文,结合明清的《南阳县志》记载和地图标示,可以认定夏侯湛立的是“范蠡庙”。
    夏侯湛,如果不是重名的话,应该是西晋的夏侯湛(公元243-91年),字孝若,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官至散骑常侍(“预闻要政”的官名)。善构新词,多写草木风物的小赋及杂言体诗(多散失)。“夏侯湛之为南阳”,是到南阳来巡视或是来主政,记载不详。但这个无关紧要。关键是他在南阳白河以南,建了一座“范蠡庙”。
   夏侯湛是个文学家、诗人,是个有一定权力可以两动当地人力。物力、财力的文化人,这种人对古代先贤尤其是像范蠡这样的圣人比较敬重,当他得知范蠡故里在此,于是就立了一座庙,敬奉范蠡这个历史名人。事情就这么简单。
  郦道元看到了夏侯湛立的范蠡庙,就记了一笔,在“三公城”、“范蠡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论据”范蠡庙,说明范蠡故里就在此地。

八、三公城的反证作用
     郦道元说,“宛城南三十里,有……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只是说了两个建筑的位置,没有说建筑时间的先后。大概因为城大祠小,所以才表述为“城侧有范蠡祠”。其实也可以说“祠侧有三公城”。
    联系到郦“祠,即故宅也”(本来居住的地方)的表述,有理由认为,范蠡祠,要么是利用原来的房屋改建,要么是在原址上新建,总之是在范家从前--本来居住的地方建的范蠡祠。祠的位置虽然在“城侧”,但新建或改建时间应该早于三公城。也就是说,范蠡祠建筑在先--在范家故宅上建立,三公城建筑在后--是在范监在越当上国相、集“三公”大权于一身之后建立的,要不,也不会称作“三公城”。
    这就是说,“三公城”是为了褒奖范蠡的功勋建筑的。这也反证出范蠡的家就在这块地方,不然不会在范蠡祠“侧”建筑“三公城”。              
   
九、近三百年时间无异议说明了什么
    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一中的这一段话,引用了《郡国志》、《荆州记》典籍中的记录,从史料的丰富性上看,应该具有说服力。郦道元除了说到的主要人物范蠡,还说到了郭仲产、邓禹、盛弘之、范曾、夏侯湛这些史有记载的人物。也是说,郦道元为了说明范蠡故里在此,不仅亲自考察、引经据典,还用物证人证来加以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郦道元在文中说到东汉初邓禹宴客,后汉末范曾祭拜,西晋夏侯湛立庙,前后有近三百年时间。
   近三百年时间,这些历史名人、范氏后人都在“三公城”“范蠡祠”“范蠡庙”留下了足迹,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都认为范蠡故里在此。起码是在那近三百年的时空里,从官府到民间都认可范蠡故里在此,是一个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争议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今日有什么理由说范蠡故里不在此地,而在"宛南三十里”以外的相对遥远的地方?
   综合以上对《水经注》卷三十一引文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得出一明确的结论:公认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早在1400多年前,已经把范蠡故里在哪里说得十分清楚具体,这就是:宛城南三十里三公城和范蠡祠所在的村落。
    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