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和蠡城探析
 

越城和蠡城探析

陈国华

内容提要

本文揭示了越城和蠡城的历史遗存。详细分析了越城和蠡城修筑的历史背景:因勾践背叛,夫差犹如五雷轰顶从此一蹶不振,丧失斗志。公元前478年,经三战后吴军主力基本被歼,越已胜券在握,范蠡对吴策略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报仇征服转变为占领和并吞。公元前475年对吴最后一战,为了减少伤亡和损失,范蠡对吴军采取“围而不攻,待其自溃”和“因吴之民而治,因吴之粮而食之”的策略,越城和蠡城真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拔地而起。本文还分析了越城和蠡城的共同特点以及它们在灭吴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越城和蠡城的历史遗存

  1.历史记载

   (1)苏州越城

    《吴地记载》:胥门外越城者,越来伐吴,吴王在姑苏,越筑此城以逼之。

    《苏州府志载》:越城城堞仿佛具在,高者犹丈余,阔亦三丈,而幅员不甚广。

    范成大《吴郡志》载:越城在胥门外,越伐吴,吴王在姑苏,越筑城以逼之,城堞具在。

   (2)无锡蠡城

    《吴地记》载:范蠡城在古历山西,今为斗城,犹存。

    《无锡金匮县志》载:范蠡城在县西十里开原乡,在历山之西,后谓之“斗城”,越伐吴范蠡所筑,元时城址犹在。

    《舆地志》载:历山西北有范蠡城,形似斗状,故也称“斗城”。

   (3)南京越城

    《越绝书》载:东瓯越王所立,周元王四年范蠡筑。

    《秣陵集》载:周元王四年在“吴头楚尾”江东南京筑了一座城,即南京最早的正式都城“越城”,因工程由范蠡主持故又叫“范蠡城”。

    (明)正德《江宁县志》载:越城在古秣陵县长千里,也称长干城。

   2.历史遗迹

   (1)苏州越城

    位于市南郊,遗址南北长450米,东西宽400米,现高出地面约1.5米,尚有残存于城址南北两面长约30米、高约4米的城垣。

越城遗址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在越城遗址的北侧建成了“苏州越城遗址博物馆”。

   (2)无锡蠡城

    位于今惠山西北山脚下的“陈漕湾”,古城的地面建筑已渺不可寻,现为无锡市殡仪馆所在地。

   (3)南京越城

位于今中华门外西街(亦称长干里)地块。2017年南京市博物院对西街地块展开考古勘探和挖掘,确认“西街遗址发现的台地就是越城遗址所在地。”

 

二.越城和蠡城修筑的历史背景

  1.对夫差的致命一击

   公元前482年6月,吴王夫差率吴国所有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参加与诸侯的会盟并欲与晋国争盟主,只留下一些老弱之兵由太子友率领负责守国。范蠡趁机建议勾践出兵攻吴,越军分水陆两路出击:勾践率陆师攻打吴国之都姑苏城,范蠡率水师沿海北上,计划在洪泽湖阻击吴军。经范蠡调教的越军陆师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大败吴军,并一举包围了姑苏城,杀了吴太子友,焚烧了姑苏台和馆娃宫,勾践随即召回范蠡共谋良策。

  吴国的信使日夜兼程去黄池将勾践毁约作乱的消息禀报正在会盟的夫差,夫差怎会相信那个曾经为他尝便诊病的勾践会背叛他,为此他接连杀了7个信使。然而事实很骨感,勾践的背叛,夫差犹如五雷轰顶,他极度自责,深感自己无脸面对吴国的军民,从此一蹶不振丧失斗志。夫差的这种精神状态像瘟疫一般传染给了将士,使吴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他的失败已经注定。

  夫差回国后主动向越国求和,承诺越不再臣吴,吴归还过去所占越国的土地、百姓和财物,并每年向越送犒军之礼,越国上下士气大振。勾践率越军回国后,范蠡继续日夜整军备战。

  2.三战后吴军主力被歼

   公元前478年3月,因吴楚两国连年争战吴元气大伤,这一年吴国又逢旱灾,“市无赤米”,范蠡趁机率5万虎狼之师主动攻吴,夫差闻信亲率13万吴军迎战,双方在笠泽对垒,首战吴军大败。夫差退到没(地名)后整军再战,又败。夫差逃到姑苏城郊收集残兵败将作最后一搏,结果还是败。夫差只得逃入姑苏城紧闭城门不出。

   姑苏城是由伍子胥亲自设计和督造,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同时范蠡发现阖闾城的吴军正在向这里移动,遂决定班师回国。范蠡深知三战后虽然吴军主力基本被歼,越已胜券在握,但灭吴仍需要新的策略和新的战法。

  3.新策略和新战法

    公元前475年10月,越对吴最后一战,勾践和范蠡率举国之兵分东西两路伐越,东路经笠泽和越来溪转胥江直逼姑苏城。西路沿东太湖北上,经望虞河及吴古故水道直指阖闾城。越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先后包围了姑苏城和阖闾城,并彻底摧毁了梅里的吴国古都,焚毁了吴国的宗庙和社稷,夷平了祭台,使梅里吴古都成了一片废墟(后称吴墟),吴国贵族如鸟兽散纷纷逃离吴国。此时偌大的吴国只剩姑苏和阖闾两座孤城,其余的地方均已被越军占领。为了减少伤亡和损失,范蠡对吴军采取“围而不攻,待其自溃”和“因吴之民而治,因吴之粮而食之”的策略,越城和蠡城真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拔地而起,并在灭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473年11月,越军攻破姑苏城,吴王夫差突围后兵困阳山,因向越求和不成而自刎,吴国从此灭亡。

 三.越城和蠡城的共同特点和主要用途

  1.共同特点

   (1)三城均修筑于公元前475年,其中南京越城修筑时间稍晚,面积较小。

   (2)三城的城垣均为夯土版筑结构。

   (3)南船北马,三城均邻近水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苏州越城位于石湖北,越来溪东,隔水与西面的磨盘山相对峙。越来溪通胥江可直达姑苏城。

    无锡蠡城背倚惠山,扼惠山和舜柯山东西两山的要冲咽喉,并为南北向的吴古故陆道和东西向的吴古故水道的交汇 之处,是阖闾城吴军救援姑苏城的必经之地。

    南京越城,此处地势较高,北临秦淮河,南倚雨花台,西控长江,辐射面宽阔,附近人口较为稠密,并有众多手工作坊。

  2.主要用途

   苏州越城和无锡蠡城主要作军事用途:屯驻兵士,储存军用物资等。其中,苏州越城用于监控姑苏城,防止被围吴军突围。无锡蠡城用于监控阖闾城,防止城内吴军救援姑苏城。南京越城驻少量士兵和官吏,主要负责收税和教化百姓。

江苏多地的月(越)城即是当时较小的越军兵站,其作用同南京越城。

 

  ①即阖闾大城。公元前506年吴军攻陷楚都郢(今湖北荆州)还师后,由阖闾令伍子胥修筑而成并都之,原吴都阖闾小城改作军事用途。姑苏城位于现苏州西南木渎附近,200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报告确认“这里是吴国最后的都城,即伍子胥修建的阖闾大城。”

  ②即阖闾小城。公元前514年(阖闾元年)由阖闾令伍子胥修筑而成并都之。该城位于现无锡西南闾江附近,200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建成“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③梅里是吴国最初的都城,

公元前475年被越军夷为平地,后称吴墟,位于现无锡东的梅村附近。

  ④此处为拱卫姑苏城的吴军兵营所在地。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