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与孙武战略思想的比较(四)
 

范蠡与孙武战略思想的比较(四)

薛国安

四、刚柔论的异同

刚与柔,是个哲学范畴,也是古代军事学的一个范畴。不仅如此,“刚柔”在古典军事学中更是一个最高层次的范畴。诸如强弱、攻守、奇正、虚实、众寡、先后、迁直等等,都可以用刚柔涵盖。如强为刚,弱为柔;攻为刚,守为柔等等。抓住刚柔,就抓住了认识和分析军事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因此,我们要想全面比较孙武和范蠡的战略思想,就不能不详析他们刚柔论的异同。

以刚克柔与以柔克刚。孙武在进攻问题上,是优势论者,主张力量对比要达到“以镒称铁”的程度;在作战态势上,强调“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切之山”,一旦发起进攻,要求“胜于易胜者”、“胜已败者”,即要求进攻那些容易战胜的弱小之敌,或者进攻那些貌似强大而实际上已经处于失败地位之敌。其核心就是要求以刚克柔。孙武和老子都曾以水喻兵。老子看到水性柔弱的一面,因此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不行”。突出强调水性“柔弱胜刚强”的特征。孙武则不然,他所看重的是水性刚劲的一面。孙武笔下的水,则有着锐不可挡之势,如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又如:“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切之溪者,形也。”形象地说明克敌制胜既要有奔腾激流的强劲气势,又要有高峡积水,从天而降的巨大力量。水,在这里成了力量的象征,刚强的代表。

范蠡师承老子,又在战争实践中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而形成他独具特色的刚柔论。首先,要善于守柔。通常在敌强我弱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承认自己弱小是容易的。

但在强弱发生量变的过程中,仍能冷静地判断形势,准确地判明自己的战略地位却是不容易的。以夫椒之战为例,越王勾践在惨败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劣势地位。数年之后,国力稍有恢复,他便头脑发热,急欲再战。此时,范蠡始终冷静观察,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强调时机不成熟时决不轻举妄动。这种善于守柔的精神,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其次,柔中有刚。范蠡守柔,却不为柔所困,而是柔中有刚,绵里藏针。他向越王献策说:“臣请按兵整师,待其坏败,随而袭之。”这表明,守柔只是手段,通过守柔迷惑敌人,最终“夺”敌、“袭”敌,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年孔子讲学时,一个名为子路的弟子请教天下强弱问题,孔子回答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社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精辟地概括了南北方民族性格的特点和差异。由此不难看出,孙武重刚,范蠡贵柔,除了他们所处吴越战略形势的不同外,当时北方和南方军事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是影响其思想观点的重要因素。

刚柔相得与蹈光养晦。《易经·系辞下》中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孙武继承了这一富于辩证色彩的思想,认为强弱、众寡、攻守、迁直、劳逸、饱饥等等军事上的矛盾双方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之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即所谓“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以迁为直,以患为利”。所以,他在主张以刚克柔的前提下,强调“刚柔相得”。对于攻守,他提出:“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对于奇正,他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轨能穷之。”对于专分,他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对于动静,他主张:“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莲。”诸如此类的论述,充分显示出孙武以刚克柔为目的,刚柔相济为手段的战略思想。

在刚柔相济这一点上,作为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范盖与孙武,在认识上是一致的。范蠡指出:“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又说:“柔而不屈,强而下刚。”也就是说,力量弱小时要意志坚强;力量强大时,勿轻易外露。这是一种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策略,后世把范蠡这一策略思想称之为蹈光养晦。

范蠡对稻光养晦这一策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将其充分而完美地贯彻于灭吴的战争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试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隐蔽企图,详示臣服。夫椒之战后,为避免亡国破军,范盐建议越王:“卑辞厚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实施这些措施,成功地迷惑了吴王。事吴归国后,范蠡又建议:“臣愿大王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力求进一步麻痹吴王,使其对伍子背三番五次的灭越谏言充耳不闻;二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范蠡在越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又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实行诱敌自耗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削弱吴国的实力;三是沉着冷静,徐图大业。吴越力量的悬殊,决定了兴越灭吴绝非一件易事。有鉴于此,范蠡提出“天节固然,唯谋不迁”,要求确立坚定的战略方针和灵活的策略。也就是说,蹈光养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奉行的战略策略。并且在实施这一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吟其功”,切勿为小利所动,为小仇所怒,以免惊醒敌人而功亏一篑。在此过程中,任何轻举妄动的行为都是有害无益的,必须长期匿声静气,无见其动,以观其动静。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