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与孙武战略思想的比较(三)
 

孙武与范蠡战略思想之比较(三)
薛国安

三、速久论的异同

速与久,是古代军事学中最能反映攻守特点的一对范畴。进攻和防御,作为两种不同的作战方式,它们对战争进程的要求,也必然不一样。一般说来,进攻的一方经过精心准备,主动发起攻击,总是希望速战速决,一举获胜,力避旷日持久。相反,防御的一方被迫应战,为争取由被动转为主动,通常主张持久抗击,待敌力竭而后击之,反对急于决战。速久与攻守的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范蠡和孙武从自己的战争实践中朴素地认识到这种关系,并根据不同的战略地位对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战略思想的差异。

孙武站在为“客”的立场上,主张进攻速决。这个思想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讲得十分明白。如“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闻抽速,未睹巧之久也”,“故兵贵胜,不贵久”。至于为什么要速战速决,他没有从正面申述理由,而是从反面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兵久而国贫。他以十万人刀出征为例从武器装备等后勤供应方面概算指出“驰车千咽,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认为,如果久战不决,将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消耗,即“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其次,兵久则民困。战争久拖不决,国库空虚,必然赋役骤增,物价飞涨,加重人民的负担,使“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并且为保障作战物资的供应,“内外骚动,息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兵久则军疲。孙武认为,“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进攻作战应一鼓作气,不然,“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难免师老兵疲,前功尽弃。第四,兵久则陷入两面作战。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互相兼并,彼此征伐。如果长期暴师于外,势必国内空虚,给人以可乘之机,很可能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一且“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能人智士也难以挽救危局。

与此相反,范蠡站在为“主”的立场上,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强调中心任务是如何保存军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他深知,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的情况下,如果急于决战,无异于飞蛾扑灯,自取灭亡。他主张,一方面要避敌锋芒,持久抵抗切勿过早地约期决战;另一方面则要舍得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以空间换时间。为扭转战局创造条件。这是他助越灭吴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以事吴归国之际的进言,体现得最为明显。当时,越之国土已被吴侵吞大半,只剩“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鄙,西至于姑苏”,方圆不过百里的地方。

勾践痛心疾首,急召范蠡问计。范蠡指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认为:“时将有反,事将有间。......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所谓“时”,是指适于反攻的时机、战机;所谓“事”,则指扭转战局的客观条件。其中的“待”、“须”二字,充分体现了范蠡舍小利,图大业,持久防御的思想。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思想,才使吴王被越国的表面垫伏所迷惑而不以为备,从而使越国得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逐步强盛起来,为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应当看到,孙武主速,范蠡主久,这种差异只是就战略思想而言的。在作战指导上,二者无不主张速战速决。如,范蠡提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不及”。也就是说,一旦反攻时机成熟,应立即以迅猛的军事行动打击敌人,不予其喘息之机,力求一举歼敌,决不迟疑。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