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 《百问百答说范蠡》连载——01为什么要研究范蠡
 

《百问百答说范蠡》连载——01为什么要研究范蠡

夏廷献

01、为什么要研究范蠡

为什么把范蠡这个25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拿出来说道一番,笔者认为有“八个需要”。

第一, 重新估量范蠡人文历史价值的需要

范蠡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天文学家,建筑家,是春秋晚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量级人物,一个几乎找不出明显缺点的完人,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影响的智慧人物。然而,在他的出生地、创业地、归宿地,很少有像模像样的建筑物追思纪念他。《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上“人物条”也没有范蠡。周国忠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撰文说,早先在历史系读书时,厚重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和饱学的专业导师在提及春秋战国时期重量级人物时却几乎忽略了范蠡。这个现象说明,范蠡没有被列入历史重典——这显然是不公道的。

第二,恢复范蠡真实面目的需要

范蠡形象过去在文艺作品(戏剧、影视、小说)中出现不少,但为了吸引眼球,多是和美女西施“搅”在一起。甚至有作品说,范蠡送西施去吴国路上磨磨蹭蹭走了一年多,有了孩子后,才把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这种离奇作品能够出笼,令人不可思议。研究历史的范蠡,真实的范蠡,就不能和这类吸引眼球的奇闻搅到一起。搅到一起,就容易影响范蠡的真实形象。范蠡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一些文艺作品随意杜撰范蠡经历有关。今天研究范蠡,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历史事实和奇闻轶事区别开来。

第三,以新视角认识范蠡的需要

范蠡之于勾践,不亚于姜子牙之于周文王,张良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范蠡不仅具有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的谋略,还超越了姜子牙、张良、诸葛亮智慧,在展示自己杰出政治才能、辅佐人主成就霸业后,及时抽身,成就了一番个人伟业,可谓一生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几无瑕疵。但奇怪的是,他的声望却没有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需要用以新视角认识范蠡。例如,如何看待他主动离开勾践?如何看待他不像张良那样归隐山林而选择了经商的“末”业——对“官念”做出的大胆挑战?知识分子如何施展抱负并能稳妥地走好自己一生——在成就面前始终保持理智?如何看待他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天体运行规律、经济运行规律、市场运行规则等。

第四,从范蠡身上吸取兴国富家经验的需要

范蠡是华夏兴国富家的第一人,展现出了高超驾驭“国际形势”的本领和治国理政智慧,他从越国的实际情况做起,采取了“富民强国”的一系列措施,是世界范围最早发现“谷贱伤农”民生问题并用其发现的“八•三调控律”进行宏观调控使农商俱利的经济学家。按照他的思路,生产力水平很低的越国很快得到发展,最终打败了强吴。范蠡治国成功后,又经商致富,成为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范蠡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民族复兴,有重要现实意义。深入研究范蠡,弘扬范蠡的优秀品质,借鉴范蠡成功的经验,对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定会有促进作用。

第五,以范蠡为榜样诚信经商、开创慈善事业的需要

范蠡奠定了中国商业文化的良好基础。他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在成为亿万富翁后“三散千金”扶贫济困,和“为富不仁”的官商、奸商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是中华慈善鼻祖。民间尊其为“财神”。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提倡和学习范蠡的精神和情操。

第六,对范蠡的有关问题取得共识的需要

太史公司马迁没有单独为范蠡立传,范蠡的思想言论事迹散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国语》、《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其它典籍中,有记录准确的,也有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的,因此,在范蠡研究中,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有很大差异。例如范蠡的享年、出生地、工作地、墓葬地、和西施的关系等,就有各种不同说法,需要进一步在研究中取得共识。

第七,建立组织机构统筹范蠡研究工作的需要

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研究机构统筹范蠡研究工作。范蠡出生地南阳、工作地浙江诸暨绍兴、墓葬地山东肥城等,先后成立了县级、地区级范蠡研究会。1997年山东肥城、2008年河南南阳先后召开过范蠡思想研讨会,向社会奉献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广度、深度还有待提高,人云亦云甚至抄袭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就需要全国性的研究机构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协调。

第八,把范蠡思想结合实际“古为今用”的需要

“范蠡学”有所研究的人士,都被范蠡兴越灭吴的历史功绩所折服,认为他不愧为一位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物。他在政治上的审时度势思想;国防上的战略防御思想;治国上的以人为本思想;外交上的韬光养晦思想;哲学上的强弱互变思想;经济上的宏观调控思想;商业上的货币畅流思想;人格上的特立独行思想;处世上的富行其德思想等都是可以“古为今用”的,如何结合实际运用,需要深入研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语)。范蠡正是这样一面历史的镜子。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