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第四章 其他相关问题(二)古籍中“橐”字的用法
 

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

第四章 其他相关问题(二)古籍中“橐”字的用法

《越绝书》是较早记载范蠡生平的一部书。书中关于范蠡故里的记载中有 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越绝书卷六《外传纪策考》记载:“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

张仲清著的《越绝书译注》中释曰:

“宛橐: 地名,春秋楚地,即今河南南阳市

里,“宛”,我们知道是指宛邑,即今河南南阳市,那么,“橐”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宛”字后面要加一 “橐” 字呢?下面我们来谈谈“橐”字的含义及用法。

橐,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注曰:

“按许云。橐囊也,囊橐也。浑言 之也。大雅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无底曰囊。有底曰橐。 皆析言之也。囊者言实其中如瓜瓢也。橐者言虚其中以待如木柝也。  

《诗大雅公刘》

曰:“乃裹鞭粮,于橐于囊。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职纳橐焉。

这句话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僖公二十八年的一件事。卫称公与元咺争讼,卫成公没有胜诉。作为诸侯领袖的晋国逮捕了卫成公,把他送到京师,关进牢房里。宁武子负责给卫成公宋衣食。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注曰:

 ,音旃,稠粥也。橐音託,囊与橐皆古代盛物之具,橐两端有底,旁边幵口, 物件盛满以后,在中间举起,所盛物便至两端,可以担,大者可以垂之于车, 然不能盛粥。宣二年《传》云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饮食必先盛于箪,然后置于橐,足见橐不能直接盛饭,自更不能盛懈,顾炎武《补正》谓 橐可盛食者恐误。杜注以为橐以盛衣,则橐代表衣食,不为无理。

 《左 传》宣公二年记载:

“食之,舍其半。问之,'宦三年矣,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 之

这段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时,看见灵辄饿倒在地上,问他什么病。 灵辄说:“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问他为什么,他说:“出外给人当奴役已经三年了,不知家中老母亲是否还在,今天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饭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为他准备一篮饭和肉,再放在袋子里给他。文中,宦,贵族家的臣仆。箪,古代盛饭食之圆形筐,箪食,用竹篮盛着饭。橐,袋子。

“橐”还有其它的意思。如:鼓风吹火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 记载:

“雨师扫洒,雷公击橐。

《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记载:“魂者,橐也; 魄者,生气之源也。《淮南子•本经训》载:橐吹埋,以销铜铁。

橐皋,古地名。春秋吴地。《左传》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记载:“公会吴于橐皋。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注曰:皋,吴地,即今安徽巢县西北六十里拓皋镇。

《汉•地理志》九江郡有橐皋县,唐为橐皋镇。其后讹橐为拓,又讹为柘。《汉书•地理志》山阳郡还有橐县,莽曰高平。

橐,春秋时姓氏。《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

“公子橐师为右司马,公子成为左司马,屈到为莫敖。

橐驼,橐它,橐他,即骆驼。《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其奇畜则橐驼。 

《汉书•西域传》载:“(善国)多橐它。

橐吾,草名。常绿多年生草本。《急就篇》:

“半夏阜荚文橐吾。

注:“橐 吾,似款冬而腹中有丝,生陆地,华黄色”一说橐吾,款冬异名同物。唐柳 宗元《柳先生集》二九《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其山多桎……多橐吾

,掘运泥土的工具。橐,盛土器;粗,盛水器。《庄子•天下》记载“禹亲自操[橐]精,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胫无毛,沐甚鱼,栉疾风,置万国。”

橐橐,象声词。《诗•小雅•斯干》:

“约之阁阁,标之橐橐。

宋朱熹《集传》:

“橐橐,杵声也。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十四《开国规模》太祖洪武三年:

一日,上御东阁,闻履声橐橐。

橐籥,古代冶炼鼓风用的器具。《老子》: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 屈,动而愈出。

魏源本义:“外橐内籥,机而鼓之,致风之器也。”橐是鼓风器,即輔橐,籥是送风的管子。"

橐笔,《汉书•赵充国传》:

“安世(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

师古注引张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鹤凤。”后以“橐”指文士的笔墨生活。

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宝物。《汉书•陆贾传》:

“(南越王)赐贾橐中装, 直千金

师古注:“言其宝物质轻而价重,可入囊橐以赍行,故曰橐中装也。”

从上面有关''橐”字的用法中可知,在先秦至秦汉的文献中,时常会见到 “橐”字,“橐”字的用法也很多。今日之南阳县,春秋为宛邑,地处南阳盆地。如前述,东汉高诱注《战国策》释:“无底曰囊,有底曰橐”那么,地处南阳盆地的古宛邑就好像一个有底的袋子,所以,《越绝书》中称宛为“宛”。

《越绝书》称“宛”为“宛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制工具的较多使用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所作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用铁已相当普遍。《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内传》记载吴国“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上文“橐”字的用法中已讲到“橐”有鼓风器具的意思,说明在我国春秋晚期已采用鼓风橐增高炉温,进行冶炼。古宛邑位于南阳盆地的中心,在古水(今称为白河)岸边,地处江、汉、淮三大水路与关中往来的孔道上,为南北交通的要冲。春秋初期,楚之北上, 即以申为基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记载:

“周室东迁,申、吕亦削,楚既灭申,而俨然问鼎于中原矣。

战国期,这一地区一直是楚、秦、韩三国的角逐之地。在战国时宛邑先归属楚国后属韩国,战国后期又归于秦国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记载:

“南阳西通武关、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

《盐铁论》载:“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西汉时期, 宛与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并称“五都”。宛邑不仅有四塞关山之险阻,而且有沃野肥美之土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就像一个大口袋,能盛装很多宝物,称之为“宛”是很形象的。可见,宛邑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出百里奚、范蠡这样充满智慧的圣贤,是很自然的事。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