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第四章 其他相关问题(一)春秋之“里”、“社”、“书社”
 

第四章其他问题(一)

第一节 春秋之“里”、“社”、“书社”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吴越春秋》云:“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

大夫文种就是在“三户之里”寻找到范的,此三户之里即是“楚宛三户”。那么,有人会问,“三户之里”是否等同于“三户里”?春秋末年有“里”这个行政设置吗?

我认为,“三户之里”就是“三户里”。这是古人说话的文言习惯,这样说起来比较上口、顺畅。又如:《越绝书》伍户之虚”,《史记》中有践土之盟、千金之子、什一之利、商於之地、汉中之郡.....这样的文言词语很多。春秋末期“里”这个行政设置吗? 我们来探讨这个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齐侯曰:“自疆以西,请致千社,以待君命。寡人将帅蔽赋以从执事,唯命是听。君之忧,寡人之忧也。

这段史料记载的是鲁昭公二十五年发生的事。鲁昭公因国内的叛乱逃亡到齐国,齐景公说:“从国边疆以西,请奉送君王两万五千户,以等待君王的命令。寡人将率领蔽以跟从君王做事,唯命是从。君王的担忧,就是寡人的担忧。”鲁昭公听了很高兴。其实,齐景公给鲁昭公两万五千户是想让他向齐国称臣。杨伯峻先生注曰:

杜注:“二十五家为社。千社,二万五千家,欲以给公。”社,哀十五年《传》谓之书社,盖书每社之户籍于社簿也。至《史记·封禅书》之里社,则民间私立之土地庙耳。

鲁昭公二十五年是公元前 517 年,楚平王十二年,正是范生活在楚国的时期。《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

因与卫地,自济以西,、媚、杏以南书社五百。

这是鲁哀公十五年子赣出使齐国时对陈成子说的一图话。子赣说:从前晋国人攻伐卫国,齐国因为卫国,攻打国的冠氏,丧失了五百辆战车。由于这样就给了卫国土地从济水以西,地、媚地、杏地以南,共计一万二千五百户。齐国因为鲁国动乱而占取了鲁国的地与阐地,寡君因此很寒心。如果能像卫国国君那样辅佐贵君,那本来就是我们所希望的。陈成子听了这段话很惭愧,就把成地归还给了鲁国。杨伯峻先生注曰:

书社即昭二十五年《传》“请致千社”之“社”贾逵、杜预皆以二十五家为社,书其户籍。“书社”-词又见《管子·小称篇》、《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仲尼篇》、《商君书·赏刑篇》、《吕氏春秋·慎大览》及《知接篇》、《史记·封禅书》及《孔子世家等,其说可参阎若《四书释地》。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春秋中与春秋文明》一书中讲道

“社”、“书社”是春秋时期井田制上组织、管理公社集体生产和生活的基层组织。之所以称为书社,是因为公社必须把社区内的户口、土地数字制成清册上交给统治者,作为对公社农民征收田赋和力役的根据。《荀子·仲尼篇》 记载:“与之书社三百。”王先谦注日书社,谓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周礼·天官·宫伯》郑玄注云:“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图”,《周礼·天官·司会》郑玄注云“土地形象、田地广狭。”可见,春秋时期的书社已比较普遍。

《管子纂诘》卷十一记载:

二十五家为里,里必置社,书户口、田圆于策,藏之社中,谓之书社。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在谈到井田制的组织系统时说: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这与《诗经》、《逸周书》所述里、社、族组织之数完全致。可见,先秦时期的“里”、“社”、“书社”均是一回事,是井田制中最基层的组织。邻、里关系不仅是地缘上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血缘上的关系。“社”既是大集体生产和生活的组织形式,又是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组织

《周礼·地官·遂人》记载: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郑风·将仲子》中有诗句曰:

将仲子兮,无我里

《毛传》释曰:

,越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

这说明在西周时就有邻、里的编制。里所居家数到了以后也有变化。如:隋畿外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百家为党,置党长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明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了这一年宋国有人得到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叩头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是不能通过乡里的,献上宝玉是请求免于一死。子罕把璧玉放在他的乡里,让玉工为他雕琢,卖出去使他富后让他回到自己家里。《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楚庄王重新封立陈国,从每个乡带一个人回楚国,集中住在一,称为夏州。《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

尽杀栾氏之族、党。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

尽灭邵氏之族、党。

这说明春秋时期人们仍是聚族而居,同族同党的人是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因一人获罪而会杀害全族全党的人。又如:《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杜预注日:“南里,宋城内里名。”

《论语》卷六《雍也》记载:

子曰:!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从上述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可见已经有邻、里、乡、党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确实已有邻、里、乡、党的基层设置。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聘,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宋裴驷《集解》曰:

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

老子(约公元前 580 年一公元前 500 ) 和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 )是比范出生要早的人,他们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史记》中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裴驷《集解》记载“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厥里”,这说明春秋时期已有“乡”、“里”的设置。那么比他们出生要晚的范,关于其生平的记载中“三户之里是没有问题的。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