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楚宛三户”之说考证(三)“南阳三户说”的来历
 

第三章“楚宛三户”之说考证第三节“三户”辨析

七“南阳三户说”的来历

通过以上的分析、考证可知,《春秋》中之三户故址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此三户在春秋末年是“楚三户”,但它不属于楚宛邑管辖,不是“楚宛三户”,不是范蠡的故里所在。那么,还有别的三户吗?“楚宛三户”究竟在哪里?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吴越春秋》云:

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从吏恐文种惭,令人引衣而鄣之。文种曰:“无鄣也。吾闻犬之所吠者人,今吾到此,有圣人之气,行而求之,来至于此。且人身而犬吠者,谓我是人也。”乃下车拜,蠡不为礼。

这段史料记载了楚大夫文种寻求、拜访范蠡的情形。当时大夫文种为楚平王时宛邑的县令,来到三户之里寻求范蠡。此三户之里是属于宛邑管辖的,这即是“楚宛三户”。楚大夫文种为什么要到三户之里寻找范蠡呢?上引史料中大夫文种说“今吾到此,有圣人之气,行而求之,来至于此”,已经告诉我们他是来寻找圣贤之人的。关于楚大夫文种寻求范蠡之事,其他史书中也有记载。《史记》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会稽典录》云:

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伴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资,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抵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

文中说范蠡“佯狂倜傥负俗”,是假装癫狂,而不是真的疯癫,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洒脱。文种也认为“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贤能之士,表面上看来癫狂,其实满腹经纶,内心充满智慧,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文种为宛邑县令,“遣吏谒奉”,寻求圣贤之士,这便是文种几次拜访范蠡的原因,这符合春秋末年招贤纳士的时代特征,也说明楚大夫文种是个真心爱才的好官。

有人认为此“三户之里”即是临近丹水的三户城。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越绝书》卷六《外传纪策考》记载:

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之语,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大夫种入其县,知有贤者,未睹所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得蠡而悦,乃从官属,问治之术。

文中“大夫种人其县”是说大夫文种来到范蠡所在的县当县令,前面《史记》张守节《正义》所引《吴越春秋》和《会稽典录》中也说大夫文种为宛邑县令,很显然,范蠡是居住在宛邑。后文中接着说大夫文种知道县里有贤能之人,但不知在哪里,便在城中寻找,没找到;文种认为狂夫里面往往有贤能之士,贫贱的人群中往往有君子,于是扩大了寻找范围。找到范蠡时十分高兴,于是带着属下,去向范蠡请教治理的方法。范蠡确实不在宛邑县城中居住,而是在宛邑郊外的一个村落里住,所以大夫文种几经周折才找到他。《越绝书》的这段记载中,第一句说“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其中“虚”同“墟”,指村落。张仲清著的《越绝书译注》注曰:

宛橐:地名,春秋楚地,即今河南南阳市。

关于“宛”字后面为什么有一“橐”字,后面文章中另做探讨。清人钱培名《越绝书札记》解释“伍”疑为“三”之误,王利器著的《吕氏春秋注疏·当染》疏中毕沅曰:“《越绝》云:‘范蠡居楚,生于宛橐,或伍户之墟。’”伍户’疑即‘三户’。”这段史料开始即说范蠡早年居住在楚国,他出生在宛橐,有人说是一个名为“伍户”的村子,一个人的出生地即是他的故里,“生于宛橐”,他就是“宛橐”人。下文“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说明了范蠡的少年时代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结合前面所引《吴越春秋》、《会稽典录》及《水经注》的记载可知: 范蠡的故里在楚国宛三户里,即“楚宛三户”。有人认为三户里即是丹水附近的三户城,仔细阅读上面几段记载范蠢与楚大夫文种的史料.便知这种说法与史料记载不符。

《吴越春秋》和《会稽典录》都记载范蠡为“楚宛三户人”,《越绝书》记载“范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在范蠡生活的春秋末年,三户城归属楚析邑。而三户里归属楚宛邑,宛邑与析邑互不统属,它们是平级的行政单位。所以,“楚宛三户”不是指丹水附近的三户城。《吴越者秋》与《会稽典录》都记载文种为宛令,《越绝书》记载“大夫种入其县,知有贤者,未睹所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得蠡而悦,乃从官属,问治之术”。《会稽典录》记载:

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 “范蠡本国狂人,……”

这些文字都说明了大夫文种是来到范蠡所居住的宛邑当县令的。他是个爱才的好官,上任后听说县里有贤人,就四处寻找,在县城里没找到,就扩大范围寻找,最后在宛邑郊外的一个村落里找到了范蠡。大夫文种是在自己担任县令的宛邑范围内寻找范蠡,范蠡与他同住在宛邑,只是大夫种住在宛邑县城,而范蠡住在宛邑郊外。《吴越春秋》记载文种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大夫文种是到宛邑的三户之里,而不是到距离宛邑有二三百里地之远的三户城寻找范蠡。文种三访范蠡,第一次去,范蠡避而不见;第二次,范蠡蹲在狗洞旁学狗叫,文种下车拜见,范蠡也不还礼。通过前两次的观察,范蠡看得出文种是个真心爱才的好官,所以当文种第三次拜访时,范蠡衣冠整齐地迎接客人,两人无话不谈,很快成为至交。《会稽典录》记载:

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抵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

文中记载“有顷种至”,如果文种是从宛邑到远在二三百里地之外的三户城拜访范蠡,在没有像现在这样平坦而又宽阔的马路,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大夫文种是不可能一会儿就到范蠡的住处的。这也说明了大夫“文种方为宛令,遣吏谒奉”,几次到三户之里拜访范蠡,此三户之里属于宛邑的三户,就在宛邑郊外的一个村落里,而不是丹水附近的三户城。范蠡和文种结识后,“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从”。在这之后,大夫文种可能范蠡从宛邑郊外接到县城里和他在一起。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封地、都城的大小是一定规制的。这一点,可以在《左传》鲁隐公元年 (公元722年)的记载中得到佐证: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叫祭仲的他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地的城墙不合先王制度,这是不应该有的事情,您会忍受不了的。由此可别,作为楚国东北边睡一个小的封地宛邑,其领地一定不会太大,绝不可能包括 120 公里之外的淅川。换言之,范蠡故里只能在宛城附近的三户。春秋战国时期,宛邑西边有“吕邑”(今南阳市卧龙区、镇平县)、“郦邑”(今内乡县),西南有“邑”(今邓州市),东有湖阳 (今唐河县),东北有阳城(今方城县) 等邑县,都是方圆不过百里的封地。

关于三户里,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记载:

三户里在县南,《会稽典录》范蠡本楚宛三户人。春秋文种为宛令,之三户之里……

建国后所修的《南阳县志》第九编《历史地名编》中记载:“三户里,春秋时期政区名,属楚国宛县,春秋末政治家、军事家范蠡故里。旧址在今南阳县南三十里屯附近。关于三十里屯这个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 年) 中有记载:“三十里屯:在南阳市区南 15公里,白河左岸。属南阳县黄台岗乡。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柽藩封唐王于南阳,其护仪部队屯田于此。因距南阳三十里,故名。……据载此处为春秋越国范蠡故里。有汉三公城,汉大将军何进故里,汉南海太守孔嵩故居等遗址。”

春秋末三户里旧址在河南省南阳县南三十里屯附近,南阳市区三十里,白河左岸,属南阳县黄台岗乡 (今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这里有三公城遗址、东汉大将军何进故宅、汉南海太守孔嵩旧居。在三公城侧还有范蠡祠,后汉末大将军范曾征讨黄巾军路过范蠡祠,又为范蠡立碑以纪念这位范氏的先贤。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来此地考察时亲见此碑,碑文字迹依稀可见,郦道元说“文勒可寻”。西晋夏侯湛来南阳做太守时,又为范蠡立庙。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中记载:“蠡,宛人,祠即故宅也。”他已明确地说范蠡是宛人,三公城侧的范蠡祠就是范蠡过去居住的地方。有人说故宅并不见得是故里,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范蠡庙、范蠡雕塑。范蠡在公元前 473年助越灭吴后泛舟五湖去过很多地方,其他地方也因此建有范蠡祠、范蠡塑像,这不难理解。其实,其他地方的范蠡祠、庙及塑像大都是近现代人建的,唯有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清水》中记载的宛县三公城侧的范蠡祠、庙及碑刻是一千多年前郦道元亲眼所见并记录在《水经注》中流传至今,可见其真实性、可微性。一个人一生可以去过许多地方,也可能在许多地方都居住过,但是,他的故乡却只有一个。故乡就是故里,即个人出生的地方,他从小长大的地方。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丹水》中记录了丹水流经的商县、武关、析县、丹水县、密阳乡、古商密、三户城、三户亭,却没有报及范蠡一个字,三户城附近也没有范蠡祠、范蠡庙。这也能从侧面说明范蠡故里与三户城无关。否则,一个人从小生长的地方怎能没有他生活过的一点遗迹呢?

关于三公城、范蠡祠、范蠡庙,在其他史书中及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字记》卷一百四十二《山南东道一·邓州》载:

三公城,即邓禹从光武有功,后归故乡,里人筵钱于此。禹为太尉,故城因名之。范蠡祠,即蠡之故宅地也。蠡死后,三户人迄今祠之,今祠甚严。

文中说三户人至今一直都在祭祀范蠡。范蠡祠在宛城南三十里的三公城侧,那么,文中所说的三户人应该是指三公城附近三户里的百姓。因为只有他们才方便经常来祭祀范蠡,而不大可能是离宛县二三百里地之远的三户城人。

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卷六《南阳府祠庙》载:

范大夫庙,在南阳县南三十里祀越大夫范蠡。

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四百五十七卷《南阳府部南阳府祠庙考》记载:

范蠡庙,在三公城。

同书《南阳府古迹考》上记载:

三公城,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钱离处也……范蠡祠,在三公城侧,即其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为立碑。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河南南阳府二古迹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另外,清康熙年间的《南阳府志》、清雍正年间的《河南通志》、清光绪年间的《新修南阳县志》等地方志中都有三公城,范蠡祠、庙的记载。这些记载一脉相承,其根据均源自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一《清水》,这充分映了后世人对郦道元所记载史实的肯定与认可。

关于范蠡的籍贯及生平,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明嘉靖年间的《南阳府志》 卷十二人物记载:

范蠡,南阳宛人。事越王句践,苦身戮力与谋灭吴,以雪会稽之耻……明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 卷六《南阳府人物》记载:

范蠡,宛人。事越王句践,苦身戮力与谋灭吴,以报会稽之耻……

在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 所绘的南阳县城图中城南约三十里的白河岸边标有范蠡庙。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河南通志》卷五十七《人物》记载:

春秋……范蠡,宛人。师濮上人计然,得其术以事越王句践……

同书卷之四十八《祠祀》记载:

南阳府……范大夫庙,在府城南三十里祀越大夫范蠡。

在清光绪三十年 (1905 年)《新修南阳县志》的卷首南阳县全境图中,在南阳府城南约三十里处,标有“范蠡故里”。

建国后的名人辞典中也有记载。如: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中记载:“范:春秋末越国大夫。原为楚国宛 (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出身微贱。”吴海林、李延沛编写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记载:“范蠡:春秋未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同为越大夫。”吴如嵩主编的《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新华出版社,1989 年版) 中记载:“范蠡:约活动于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前四世纪初期。春秋末国军事家。字少伯,出身微贱。原为楚国宛 (今河南南阳)……”黄惠贤主编的《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中记载:“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由楚入越,被越王句践任以国政。《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年版) 中也有范蠡的生平记载:“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 (今河南南阳)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越后越王句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上述文献、志书、辞书、辞典中都记载范蠡为今日河南南阳人,这即是“南阳三户”说的来历。

“南阳三户”,即现在的三十里屯村,是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也是一个自然村,位于南阳市城南三十里白河东岸,是秦汉以来宛洛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是北通京洛、南达荆襄、水陆两便的交通要津,素有“三户”、“三户里”、“三户屯”之称,明代时更名为“中雷镇”,商业繁华,店铺林立,是南船北马汇聚、中转之地,明清时山西、陕西商人还在此修建了山陕会馆。

古宛城南三十里的三公城侧的范蠡祠、范蠡庙不仅在史书中有记载,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途径这里,也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南阳时,写下了《南都行》一诗,盛赞了白河岸边的古宛大地,“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诗中提到了陶朱——陶朱公范蠡,五羖——五羖大夫百里奚,丽华——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卧龙客——诸葛亮。诗文如下:

南都行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山罗座廛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这是李白途径南阳时写下的诗篇。诗中写到了白水、白河湾及宛,这都是指今日南阳县。古宛大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李白一生喜爱游览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本诗中的“南都宛”指的都是南阳市,白水、白河湾则是白河。虽然这只是一篇文学作品,但它同样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范蠡故里在白河岸边的古宛邑。

清人曹文萃有《范蠡庙》:“扁舟漂泊五湖间,遗庙空有白水湾。剩有西风招不得,寒烟落日萱萝山。”清人何晋钱也有《范少伯庙》:“霸气葱茏见越封,英雄由此过江东。廿年辛苦同湖水,片辑风波傍晚虹。于今清水渎边庙,黄石瞻依礼未终。三徙名高芬简帙,半途身隐道天同。”诗文“英雄由此过江东”道出了范蠡是从古宛大地走出来的,由此走向他人生的辉煌;“于今消水渎庙边”,指的就是白河岸边的范蠡庙。

上面几首诗中写到了白水、白水湾、白河湾、清水及宛这些都是原南阳县今宛城区境内的人事及景观。今人陈骄驿等人译注的《水经注全译)卷二十九的题解中讲道,

清水今称白河,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南流,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以东注入汉江。.....白水,《水经》 说“台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又说“又东至新野县南,东入于清”。所以按《水经》,白水也是清水的支流之一。四

陈桥驿先生在同书卷三十一的题解中又说道:“清水在卷二十九《均水》的题解中已经说明,此水即从南阳盆地南流的白水。经文说:“南过邓县东,南人于沔。” 三国魏荆州邓县在今襄樊市之北,所以古今河道尚未大变。”由此我们可知,上文几首诗中所说的白水、白水湾、白河湾及淯水都是指原南阳县一带,诗文中所写的范蠡庙、范少伯庙即是指古宛城南三十里三公城侧、古淯水岸边的范蠡庙。

1995年4月29 日,河南《南阳日报》第4版“史海钩沉”专栏刊登了一则新闻,报道在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一村民家中发现一块高 43 厘米、宽80 厘米、厚15 厘米质地为青石的石刻门额,正面刻有四个楷书繁体大字“古范蠡乡”,左侧落款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七季桂月立”楷体字样,长方形的边框上刻有卷花纹饰,石额正面石刻为阴刻表面光滑,有一定程度的磨损,其他几面粗糙,没有文字记载。这块石额是当地农民在挖土时发现的。该石额被发现的区域,据村民介绍,就在南阳城区南部的白河旁边,与郦道元《水经注·淯水》所记载的范蠡祠、范蠡庙的位置大致吻合。这一发现对于范蠡故里的问题,又多了一份珍贵的实物佐证。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