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楚宛三户”之说考证(三)古商密与丹水之“三户”行政归属
 

四、古商密与丹水之“三户”行政归属

鄀国南迁后,都城商密被秦侵占。关于商密,《左传·文公十年》有记载:当初,楚国范地的巫人裔似预言成王、子玉和子西说:“这三位都将被杀死。”楚在城濮之役失败后,楚成王想起了这句话,所以派人阻止子玉说:“不要死。”但已经来不及了,子玉已自杀而死。阻止子西,子西正上吊而绳子断了,楚成王派去的人正好赶到,于是阻止了子西,楚成王让子西做商公。子西沿汉江而下,逆长江而上,将要进入郢都……杜预注曰:“商,楚邑,今上雒商县。”商县当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之商洛镇,杨伯峻先生认为:

然当时楚之疆境恐不至此。江永《考实》谓是僖二十五年《传》之商密,或是也。商密当在今河南省浙川县西南,与下《传》文“沿汉泝江”之地理位置亦合。

杨宽先生也认为此处“商”为春秋商密之地。他在《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4)一文中说道:

杜注:“商,楚邑。今上雒商县。”商县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商洛镇。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对杜预之注表示怀疑,认为“楚成王时楚地未至商州,其使子西为商公,或在商密之地"。……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肯定江氏之说,认为商密“界湖北之西,滨近汉水,其东南行,由今襄阳、荆门以至荆州,与传'沿汉泝江’合”。这个见解是正确的。

看来,楚成王使子西为商公,“商”应是指商密,此年是鲁文公十年,即公元前 617 年。前面讲过鲁文公五年,“秦人入鄀”,鄀国南迁,其都城商密被秦并为己有,鲁文公十年楚成王使子西为商公,证明此年商密又为楚地。

《左传·文公十四年》也有关于商密的记载:楚庄王刚即位时,楚大夫子孔、潘崇准备袭击众多的舒族国家,让公子燮与子仪守城而他们去讨伐舒蓼。二人发动叛乱,他们加筑郢都城墙,让乱贼去杀子孔,没有杀成而回来了。同年八月,二人挟持楚王出城,将要去商密。庐邑大夫戢梨和叔麇诱骗他们,于是杀了斗克和公子燮。庐,楚邑名,当在今湖北省南漳县东五十里。杜注:“戢梨,庐大夫,叔麇,其

佐。”据《国语》卷十七《楚语·上》:

昔庄王弱,申公子仪父为师,王子燮为傅,使师崇、子孔帅师以伐舒。

其中,王子燮即上文的公子燮,子仪父即子仪,也即是斗克(字,子仪)。三人作乱,挟持楚庄王逃离郢都,将去商密、路过庐地,被戢梨及叔麇诱杀。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547 年)《传》的倒叙,析公因此事件逃奔到晋国。《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的绕角之役,晋以析公为谋主而大败楚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是这样记载的:

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置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绕角之役,晋将遁矣,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人从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这段史料中,析公是楚析邑的县公(楚地方官皆称为公),因参与了楚子仪之乱,事败,子仪被杀,析公逃难奔晋。析邑离商密不远,前面所引《水经注》卷二十《丹水》中讲到了丹水流经析县,析水南流经丹水县,注入丹水。丹水又东南流经三户城,又经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春秋》之三户也。析邑为楚地,商密也应为楚地。楚子仪之乱在鲁文公十四年,即楚庄王元年,公元前613 年,为春秋中期。

范蠡是春秋末战国初年人。他生活在楚国时为春秋年,公元前473 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离年越国而泛舟五湖了。那么,春秋末年,“三户”所在的商密是否仍为楚地呢?

《左传》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记载: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昄、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洛……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

这是最早记载“三户”这个地方的一段史料。文中,左司马昄、申公寿馀、叶公诸梁,杜预注:“三子,楚大夫也。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为邑,致之者,会其众也。”杨伯峻先生注曰:

负函,据《汇纂》,当在今河南信阳市县境。据江永《考实》,缯关在今河南方城县。阴地,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北。起,汉谓之兴,征召卒乘也。此谓征召丰、析及狄戎之民为兵。丰,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今河南淅川县废治(今为旧淅川)西南,与湖北十堰市相接界。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上洛即今陕西商县。三户城在今河南浙川县西南丹江之南。

鲁哀公四年,即周敬王二十九年,楚昭王二十五年,吴夫差五年,越勾践六年,公元前 491年,已是春秋末年,这正是范蠡所生活的时代。这段史料中,杨伯峻先生已注明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三户城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显然,丰、析、三户此时皆为楚地。这里,有一个问题:三户在商密,丰、析、商密三地相距不远,楚司马征兵,有丰、析之民,为什么没有征商密之民呢?关于商密,《左传》在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年)后,不再见有记载。也许是改名了,也可能是归属到别的县邑了。上文所引杨伯峻先生的注释中说: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所以,商密在春秋中后期可能是归属析邑了,因而之后的史书中不再提及商密。它是否一直归属析邑?或是又归属别的地方?这个问题关系到范蠡故里的考证,所以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商密在春秋中后期也有可能归属丹邑。《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卷五《秦本纪》、卷四十五《韩世家》中关于战国的史事,都有“丹阳”的记载。秦设丹水县,西汉亦设丹水县。《水经注》卷二十《丹水》中讲道:“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说明在郦道元人活的北魏时,商密名为密阳乡,归属丹水县,比离析县更近。《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县十一:……丹水,水出上雒冢岭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

《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记载:

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丹水故属弘农。有章密乡。有三户亭。析故属弘农,故赞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

刘昭注补曰:

《左传》哀四年“司马起丰、析”。

由上述史料可知,在西汉时,商密之地已名为密阳乡,且归属丹水县。《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所记载的丹水县的章密乡可能即是西汉的密阳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关于邓州内乡县记载:

丹水城,县西南百二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古鄀国。又为商密地,《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楚人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杜预曰:“丹水县西南有密乡,即楚所戍处。”又《周礼·职方氏》:“分九州,为商密之地。”秦置丹水县,属南阳郡。二世二年沛公破宛,引兵西至丹水。汉亦为丹水县,属弘农郡。

从顾祖禹的记载中,我们也已清楚地知道:丹水城,离丹水很近,只有二百步。这儿就是过去的郑国,又是商密地。秦设丹水县,归属南阳郡。西汉亦为丹水县,归属弘农郡。关于这一点,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南阳府古迹中也有记载:

丹水故城,在淅川县西。本古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晋伐。注,都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秦置丹水县。汉因之,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

从上述记载可知丹水县是在秦朝设置的。战国末年,秦取丹、淅之地而设丹水县。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西汉时,三户所在的商密之地名为密阳乡,归属丹水县。那么,有可能在战国末年秦取丹、淅之地时此地已名为密阳乡了。

从上述史料的记载可知:《左传·鲁哀公四年》中所记载的三户,也即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丹水》中所说的《春秋》之三户矣。这个地方在春秋前期归属于秦、楚界上的一个小国--鄀国的都城商密,在春秋中期商密为楚地,三户仍归属商密。春秋中后期,商密不再见于史书记载,此时,三户可能是归属楚国析邑。其实,从地理位置上讲,距离三户最近的地方是丹水城。但此时楚国是否有丹邑,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下来的先秦史籍很少,所以不得而知。《左传》中没见有“丹邑”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中,这个时间段内,也没有“丹邑”的记载。所以,在范蠡生活的春秋末战国初期,《左传》中所记载的三户应该是归属施邑。但《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卷五《秦本纪》、春四十五《韩世家》中关于战国末年的史事中,都有“丹阳”记载。公元前312 年的秦楚丹阳之战,秦取楚丹、淅之地之后,秦置丹水县。《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记载古商密之地名为密阳乡,归属丹水县,《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中也记载三户亭在丹水县。汉因秦制,所以也可能在战国末年或秦王朝建立之初,商密之地已改名密阳乡了。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华地图学社 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第 25 页“春秋楚吴越”的这张图中,有三户、商密、下鄀、析邑这几个地方的标注,而且三户和商密、下鄀三个地名标注在同一个位置上,这符合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丹水》的记载。在第 39、第 40页战国时关于秦、蜀两国的这张图中,标注有三户、析这两个地名,但已经没有商密、下鄀的标注。在三户附近有“丹”的标注,这应该是战国末年秦取丹、淅之地后设置的丹水县。范蠡离楚赴越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511 年至公元前 498 年之间(前面文章中已讲过这个问题),这时是春秋末年,古鄀国此时已南迁至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而为楚附庸,古商密之地的三户此时应归属楚析邑。古商密之地的三户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淅川县,这也是关于范蠡“淅川三户人”之说的来历。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