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楚宛三户”之说考证(二)申何时改称宛
 

                                                                                                                                                                                                                                                                              第三章第二节“楚宛三户”之说考证

三、申何时改称宛

 

楚国自楚武王(公元前740-公元前690)僭号称王,灭国置县,称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县公。楚文王灭申置县后,称为申邑,当时并未改称“宛”,称其长官为申公。《左传》中记载最早的申县公是申公斗班。《左传·鲁庄公三十年》载:

秋,申公斗班杀子元。

杨伯峻先生注曰:“申,楚县。楚子自称王,称其县尹为公。”记载较多的还有申公巫臣,《左传·鲁宣公十二年》载:

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

这句话的意思即申公巫臣说:“军队里的人大多很冷。”又如,《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记载:

秦师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

申公子仪即是申公斗班之子。

古申国是西周时周宣王封其元舅申伯的诸侯国。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古申国是在春秋前期公元前687年至公元前683年之间被楚国灭亡的,楚灭申置县。从古申国的历史沿革中我们清楚:古中国即是秦汉以来的宛县,隋以后的南阳县。春秋楚文王灭申置县,从上文所述《左传》中关于申公的记载可看出楚灭申后称为申邑,并未称宛。那么,“申”何时改称“宛”呢?

关于“宛”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虢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这是虞国国君贪图晋国璧玉、宝马的缘故。俘虏了百里奚,让他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到了秦国。百里奚从秦国逃跑,逃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史记》裴《集解》曰:“《地理志》南阳有宛县。”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这件事在《左传·僖公五年》也有记载: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这一年是秦穆公五年,楚成王十七年,公元前655年,为春秋前期。《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对晋献公灭虞这件事也有记载:

其冬,晋灭虢,虢公醜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张守节《正义》释曰:“《南雍州记》云:'百里奚宋井伯,宛人也。”百里奚、宋井伯都是宛人。史书上关于百里奚为春秋宛人的记载还有很多。又如: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记载了淯水又向南流,梅溪水流入。淯水从县北紫山流出,向南流经百里奚故宅。百里奚是宛县人,是秦国贤能的大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虞国迷迷糊糊,在秦国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梅溪水又流经宛县西部吕城的东边。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山南东道一·邓州》在记载邓州人物时有百里奚:

百里奚,宛人。仕虞,去虞为秦穆公所用,霸西戎。

同书此处也记载有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越王以为大夫。句伯,乃辞去,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句践铸金像于坐侧。

百里奚和范蠡同是春秋时期的人,百里奚生活于春秋前期,而范蠡生活于春秋末战国初。

上述史料的记载说明在春秋前期的公元前655年已有“宛”这个地名。前面文章已考证过,楚文王灭申置县是在公元前687年至公元前683年之间,显然,“百里奚亡秦走宛”时,古申国已被楚灭。那么,此时,“宛”是否已取代“申”呢?还没有。今人何浩先生著的《楚灭国研究》中有关于“宛”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宛,在今河南南阳市。春秋初为申国辖地。春秋时此名仅出现于《史记·秦本纪》:“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为楚所灭之申国故城,在今南阳市,这里也不可能另有一个宛国,先秦文献中也未见有宛国。宛,应是地名。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有楚灵王在申大会诸侯的记载:楚灵王三年六月,楚派使者告诉晋国,楚国想要会盟诸侯。诸侯全都在申地与楚国会盟。楚灵王三年是公元前538 年,已是春秋后期,这时申地仍称为“申”。“百里奚亡秦走宛”的宛应是楚灭申置县后申邑的县治所在。宛在古申国未被楚灭时应为其都城,这一点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中有记载:淯水又西南流经晋蜀郡太守邓义山的墓南,又向南流经宛城东。宛城是过去申伯国的都城,楚文王灭申国而置县。郦道元在文中已说得很清楚:宛城过去是申伯国的都城,楚文王灭申后在这里置县。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宛城在楚灭申后应是申邑的县治所在,那么,“申”后来改称“宛”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在楚灵王大会诸侯于申之后,不再见有关于“申”的记载。而到秦昭襄王时,《史记》卷五《秦本纪》中有许多关于“宛”的记载:

(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丹免。新公子市宛,公子悝邓……泾阳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

秦昭襄王十五年是公元前292 年,已是战国后期了。这说明,申地由“申”改称“宛”是在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之后,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下面我们来看看更为具体的时间。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关于南阳府南阳县的地理沿革中记载:

南阳县……周初申国,春秋楚宛邑……

清康熙年间朱璘纂修的《南阳府志》中关于南阳县的地理沿革中记载:

南阳县:周,中国宣王四年,命召虎营于谢邑以封申伯。春秋属楚为宛,战国属韩为宛邑……

由上述史志的记载可知“申”是在春秋时改称“宛”的,那么,应该是在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之后的春秋末期改的。《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张守节《正义》引《吴越春秋》云:

大夫种姓文名种,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之三户之里,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  ……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楚大夫文种寻求、拜访范监的情形。楚大夫文种是在荆平王时担任宛令的。荆平王也就是楚平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8——公元前516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申”改称“宛”是在春秋末期楚灵王三年之后到楚平王任期之间,即公元前538 年至公元前 516 年之间。

《吴越春秋》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历史典籍,书中记载了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史实,同时,它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该书虽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但它对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实的记载要比其他史书丰富得多。书中虽掺人了不少杂史与逸闻传说,也不乏占卜之术,但书中大部分内容可与《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相印证。

“东汉初年,离春秋时期并不算远,当时有许多杂史与民间传说可供采录,其中某些材料具有较大的真实性。如《吴太伯传》载太伯'蔡于梅里平墟’,不但可与《皇览》等记载相印证,更可与今无锡县梅村乡留存的古迹所证实。还有,像《王僚使公子光传》中载专诸杀王僚之前'从太湖学炙鱼,今江苏吴县胥口乡有炙鱼桥,也可相证"(隋书·经籍志》说它可“备遗亡”,《史记》的三家注中也。用《吴越春秋》来作注。可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的赵晔,这在《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中有记载: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也。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哗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丧制服。(晔)(抚)卒(业)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晔著《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

这里简短地讲述了赵晔的生平及其著作。赵晔字长君,会稽郡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年轻时曾经做过县里的小吏,曾奉命去迎接督邮,赵晔对这种差事感到耻辱,于是弃职而去,到犍为郡资中县向经师杜抚学习《韩诗》、潜心于学问。一连二十年不回家,一点儿音信也没有,家里人还以为他死了,为他发丧。直到杜抚去世赵晔才回家,州里召他故官,他不去就职,最后在家中去世。

赵晔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到会稽时读《诗细》而叹息,认为比《论衡》写得还好。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