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丁宏健《范蠡故里考》连载——“楚宛三户”之说考证(一)
 

第三章 “楚宛三户”之说考证

第一节关于“楚”的起源与兴衰


   首先,我们来看看“楚宛三户”中的“楚”。“楚”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活动这许多原始的部落和氏族,楚国的祖先就出自中原的颛顼高阳氏部落。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承认自己是高阳氏的苗裔、后代。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邑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后来重黎因罪被诛,于是又让重黎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为祝融。楚人是吴回的儿子季连的后代,芈姓。重黎的后人羲氏、和氏在帝尧时期为掌天地之官,“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以闰月正四时,管理耕作、务农之事。《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载: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这些记载都说明祝融部落是一个掌握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知识的氏族。
   祝融部落早期活动在中原一带。《左传·鲁昭公十七年》记载:
   郑,祝融之虚也……卫国,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
   郑国,是祝融居住的地方……卫国,是颛顼居住的地方,所以成为帝丘。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郑是指春秋时郑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杨伯峻先生认为:“卫此时早已徙居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之颛顼城,相传为颛顼所居。”
   由上文《左传》的记载可知帝颛顼过去居住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他的后代祝融居住在今新郑一带。祝融部落经过若干年的繁衍,产生了新的氏族。祝融八姓之一,季连,芈姓,则为楚之先祖。“祝融八姓的早期分布,北起黄河中游,南到湖北北部,可以说是环处中原。《左传·昭公十七年》梓慎云郑为'祝融之墟’,很可能是祝融八姓的中心。”由上面史籍的记载可知芈姓熊氏楚人也是华夏后裔,楚人最先应当是活动在中原地区。
   楚之先祖季连的后代熊绎生活于周成王之时,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后代中勤劳的人,于是就把熊绎封到楚蛮之地,给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芈氏,居住在丹阳。楚子熊绎和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一起侍奉成王。到了西周末年,楚国就逐渐强大起来。春秋时楚武王(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僭号称王,对外征伐、扩张,灭掉了周围许多小国,使楚国的势力遍及江汉平原。到了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7年)时,继续开疆拓土,向中原进发。《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六年,伐蔡……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
   楚国灭了邓国及南阳盆地的申、吕等小国,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的“汉阳诸姬”也基本上被楚吞灭或臣服。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楚疆域论》说:
   楚横行南服,由丹阳迁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罗、鄀,以为鄢郢之地,定襄阳以为门户,至灭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
   楚成王十八年(公元前654 年),伐许、黄、英。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 638年),“北伐宋,败之泓”, 三十九年(公元前633 年),楚成王灭了夔国,因为夔不祭祀楚的先祖祝融、鬻熊。楚穆王时,灭了江国、六国、蓼国。这时楚已是横跨江淮的泱泱大国了。楚庄王时,问鼎周室,称霸中原,楚灵王会诸侯于申,至楚平王(公元前528 年-公元前 516 年)时,已是春秋末年了,这也是范蠡生活的时代。楚昭王时,吴楚柏举之战,吴人人郢,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昭王出奔,楚国的政权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楚昭王离开郢都,使申包胥求救于秦。秦哀公起初不愿出兵,申包胥站立,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很感动,为他赋诗,名为《无衣》,申包胥叩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国于是出兵救楚。经历过许多磨难的楚昭王在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回到郢都。楚昭王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楚迁都于鄀,重修政纲,经过休养生息,又走向中兴。楚惠王十六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此时已进入战国时期了。
   (楚惠王)四十二年,楚灭蔡。四十四年,楚灭蔡。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楚仍然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强国。楚悼王(公元前401-公元前381)时,任用吴起变法,旨在强兵富国,称霸诸侯。“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吴起变法随着楚悼王的死而夭折了,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使江南归入了楚国的版图。楚怀王没有主见,受张仪欺骗,秦、韩等国占去楚大片土地,楚怀王最后客死他乡,楚国由盛转衰。战国末,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大将王翦、蒙武攻破楚国,灭楚置为郡。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