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慈善壮举及其启示
 

谈起范蠡,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他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或是政治家、军事家,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或是怜香惜玉的君子,同西施爱情的缠绵悱恻。然而,他是大慈善家,并且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慈善家,这却是鲜为人知了。
  范蠡是春秋后期列国纷争时代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吴国是春秋的最后一霸,而越国是战国的最早一雄。范蠡对于兴越灭吴可谓功高盖世。但他深信,“敌国破,谋臣亡”,毅然弃官,渡海到齐国(今山东)。在那里,“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被齐国任为相)。不久,他无意于仕途,“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即全部散其家财,以分给他的好友和乡亲)。这是他第一次慈善疏财。
  嗣后,范蠡来到山东肥城陶山一带经商,改名朱公。他这样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来经商,自然谋略过人。他善于选择商业环境,着重“陶天下之中,诸候四道,货物所交易也”;他深悟“无息币”(不让货币资本停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加速商品流通,资金周转迅速,象流水一样);他善于用人和把握商机,“能择人而任时”;他薄利多销,“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结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三次获千金,三次分散给贫贱之交和远房的本族兄弟)。史称“三聚三散”。因此,太史公司马迁高度称誉范蠡“富好行其德者”。后来,富商大贾皆称“陶朱公”,范蠡被尊为“商圣”,民间也将经商称为陶朱事业。
  范蠡的家财三聚三散,每次聚财致富后即进行慈善救济,自己又从零开始,而且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道中,他“为富而仁”,为富人乃至后世企业家树立了济世疏财的光辉榜样,并且自此以降,在我国形成一种优秀传统:不少人在发家致富和积累巨资以后,能“兼善天下”,自觉地扶危济困,或急中好义,或兴办教育文化事业,以造福桑梓。
  范蠡为什么慈善疏财?他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上致卿相,此布衣元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因此,多次“尽散其财”,做“富好行其德者”。儒家讲“积财丧道”,意思是,财不可以积聚得没完没了,长期职聚下去而不仗义疏财,“道”就没有了。儒家的“道”,就人际关系言,是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古人称“财”为“通货”,原意是,通货要流通才行,大去大来,愈散愈多。财怎样流通呢?要特别流向帮助苦难的人,多做利民、利社会的事。
  济世疏财,帮助别人,施者必然心胸愈来愈宽阔,正如当代一位作家所说,“装下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的心量就扩大了一倍;装下十个就扩大了十倍。心,就是这样悄悄变大的。”只有心胸开阔的人,大家才会愿意接近他。自然他会赢得许多商业机会。儒家说“爱人者,人恒爱之”。犹太人也有一句格言:“向陌生人施惠,即是向天使施惠”。你爱别人,会结好人缘,社会大众都会尊敬你,爱护你,帮助你。疏财得道,自然商机频频而来。这就是范蠡的三聚三散的因果。
  范蠡的慈善疏财也开启了“财即责任”的传统。富者有责任帮助穷人,社会才能和谐。宋代的苏轼说:“享天下之利者,任(承担)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范蠡富裕起来以后,不是一个人、一家人独享,而是与社会大众共享,与天下人同忧患。
  真正认识钱、用钱,要靠大智慧,关键是一个人的情操和境界。范蠡发财致富不为自己,因为他懂得生命的价值。《吕氏春秋·本生》中说:“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财物是用来保养生命的,不能用生命去贪多务得。当今世上不明白事理的人,大多用生命去贪求财物,那是不懂得两者的轻重。)“利”是极好的字,也是极坏的字,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济也,则公。所以清人金缨劝喻人们:“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益。”可见,范蠡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发财致富以后,是将财产传之于子孙,还是奉献于社会,这是富者常常面对的大问题。我国自古以来,继承祖辈财产的后代多为败家子。所以古代治家格言中讲,“财也大,产也大,后代子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著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般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明朝湖州的徐汝辉是一位慈善家,他道出慈善捐献的个中原因:“人有子不肖,虽有所积,必属他人。何如于此胜事(还不如作慈善捐献),后世渐渐享有乎。”(即福报延至子孙),这与《易经》所讲的“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是意思相同的。古人教导我们,“遗子黄金满籝(箱),不如教之一经。”这就是教子女读书学本领,在社会上就自然能自立。教子女有德行,在社会上受大众尊敬爱戴,这比给财产不知好多少倍。欧美人也对此有所深悟。美国人说起富家子弟,常用一个形象的习语:“衔银勺出生的人”。西方历史告诫人们,富家子弟容易染上酗酒、吸毒、飙车等危险行为;更多的人感到父亲留下的财产是他们获得幸福的障碍。研究财富的学者写出了“银勺子一代”的书,忠告财产巨头,有一个办法可以阻止你们的孩子走上歪路邪道,那就是你们把家产捐出来。可见,慈善是双向的,既是爱社会,与其同时,也是真正爱自己的子孙。
  范蠡的财产三聚三散,厘清生命与财产的关系,使他的生命价值提升到崇高的地位。多数学者认为,佛经是汉朝传入我国的,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佛法已传入华夏。佛经之一的《大宝积经》云:“吾不舍财,财将舍我。”范蠡的思想与佛法何等相似!物换星移,沧桑变化,欧美人也能从宗教或哲学意义上理解金钱。从宗教上讲,他们知道,他们虽富可敌国,其实他们拥有的钱只是形式上的拥有,钱都是上帝的,他们只是上帝的钱的管家。从哲学上讲,他们有亿万美元,然而本质上他们并不能全部享用这些钱,他们睡觉也只能占一张床,吃饭每顿也只能食两、三片面包。他们只是在抽象的数字上占有财产。这种基督教的财产观和哲学上的财产观滋润了欧美富人的心灵,善款源源不断。1988年,美国的慈善机关掌握的资金总额为621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在中国,该比例不到0.1%。因此,有必要弘扬范蠡的榜样和我国传之久远的优秀的慈善传统,并且随着现存体制继续深化改革,这种思想传统必将会发扬光大,我国的慈善事业也必将会兴旺起来。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 2016-202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20001157号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地址: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   电话:18637763905 邮箱:fanliyanjiuyuan@163.com  

网站管理